我经历过两次高考,2009 年和 2010 年,也就是复读了。
时间拨回到 2007 年,我从江西一个十八线的小镇尖子班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一个高中,用唐家三少的话说就是唯二的里面最好的一个。
由于离家远,选择了住校,导致没人管,自制力又差,接触到了小说和网吧,学校门口有家小说店,里面的书基本上都看完了,周末也选择去网吧带两天。
这种放飞自我的结果就是成绩一直上不去,从尖子班打下的底子,一路下滑,每次月考的成绩介于考上二本和一本的边缘,自己也揪心,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依旧沉沦,心里抱着一丝的期许:说不定高考就超常发挥呢?
命运不会重视一个轻视它的人,2009 年的高考成绩勉勉强强比二本多一点点,身边的好友个个考上一本喝酒庆祝的时候,我的心里充满苦涩,不甘又无可奈何,填好志愿后窝在家里不愿出门。
行尸走肉般的等到了录取通知书,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,脑海中突然有个声音告诉我:难道,就这样了吗?
鬼使神差地撕掉了通知书,选择了复读。
复读从改变开始,不改变的重复只会导致一样的结果,我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得改。
一开学我就厚着脸皮去找各个学科最好的老师,和他们探讨适合我的学习方法。
与此同时,增加对学习时间的投入。
那个时候,晚自习有三节,最后一节可以自己选择上或者不上,如果我不上的话基本上就是回寝室看小说或者去溜达,不能重蹈覆辙,得改,得自律。
促使一个人自律的方式有两种,一个是有奖激励,一个是惩罚,我和同桌做了一个约定,互相监督上最后一节晚自习,谁溜掉的话给对方 100 元,当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 300;同时在这节晚自习时练字,在笔记本上写一百遍心仪大学的名字:哈尔滨工业大学,写完后看看《读者》、《青年文摘》放松。
直到高考,我们两都没有薅到对方的 100 元,他最终也考上了他心仪的大学。
高考结束后,我卖掉了很多书,唯独留下了一些试卷和那本笔记本,现在还放在老家的柜子里。
开学一个月后,仿佛开了挂,英语的所谓的语感上来了,化学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也串联起来,物理的力学分析一画一个准,数学从 100 冲到 140,成绩开始突飞猛进,一个月后的模拟考,一下子冲进了年级前二十,之后一直稳定在这个位置,冲击 985 的位置。
找到学习感觉后,复读那年的生活十分的惬意,只需要学习就行,时间过得很快,马上就要高考。
2010 年 6 月 7 号,我走进了熟悉的考场,心情很平静,仿佛是一场普通的考试。
考完后,收拾东西回家,隔了好几天才开始对答案估分:如果语文作文不出大意外的话,分数还算满意。
查分的那个时候我特别记得,我正在听许嵩的《有何不可》,正在 QQ 群里和一些小屁孩聊许嵩哪首歌最好听,班级群里有人说可以查成绩了,我紧张又淡定的找到准考证,打开查成绩链接,输入后闭着眼睛等待结果,歌声结束的那一刻,睁眼,稳了,能考上!
后面学习统计了一下分数,我排进了前十,然后顺风顺水的填志愿选专业,等录取通知书,去 HIT。
距离高考已经结束十年了,但每年的五六月份,总是有那么一天会让我回想起我的高中生涯,毕竟那是我的高光时刻,那是待在舒适圈的感觉,学起来毫不费力,但每一次的付出都有回报。
时不时也会在梦里回到高考现场,拿到数学卷发现一道题目都看不懂做不出,一身冷汗惊醒。
工作后,有些人会怀念大学时无忧无虑的生活,有些人会回味高中奋斗的岁月,我应该是属于后者,因为复读那年教会我了我太多的东西,我很感谢那个时候奋斗的自己。
复读后考上心仪的大学是一个结果,这个结果告诉我:努力肯定是有回报的。
同时,它给予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底气,方法总比问题多,就像我转行当程序员的那段日子、就像我因为计算机基础不行面大厂频频被拒的日子,每一次的挫折都会激发斗志,这些失败算什么,难道会比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更难?
于是转行当程序员的时候可以从早上 8 点学到晚上 10 点,坚持半年;于是可以在广州地铁 5 号线上带着耳机看两个小时的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视频;于是可以在加班回到家后还能熬夜做算法题解。
最近一段时间,躺平这个词很火,2009 年我也可以躺平,接受那个不好也不差的高考结果,选择不复读,去上个不满意的学校,最后找一份不满意的工作,拿着不满意的薪资,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宽慰自己:这样也不错,那躺平完全是可以接受的。
但我害怕,我害怕接受躺平这个结果后,会导致无数个夜晚都犹如饮了一杯毒酒,痛苦却无法入眠,于是选择了复读,做一回当时的奋斗逼,并且后面做了很多次的奋斗逼,去转行去学习。
说躺平的自媒体人在熬夜写稿,已经躺平的人早就获得了电影院的门票,无论是躺地板还是躺沙发都可以看到电影,如果自己有资本或者心态好,完全可以随时躺平。
躺平并没有错,人人都想要躺平,只要能接受这个结果,否则的话,去努力一些,选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再躺,不香么?
就写到这,高考季,有感而发,水了一篇,以后有时间再聊聊我的大学是如何荒废的、毕业后怎么转行的: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