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关注上方“五分钟学算法”,
设为“置顶或星标”,第一时间送达干货。
转自是不是很酷
去年我和一个本科同学吃饭,席间有番对话,我觉得挺有意思。
我大一开始就搞算法竞赛。我的同学也是牛人,但他不玩儿算法竞赛。
和大多数初学计算机的同学一样,他也怀疑算法的意义。
这不是贬义,我也怀疑过,甚至现在还会写《学算法有什么用?没用》这样的文章。
然后他说,你记不记得,我大一曾经问过你,硬件会越来越快,算法有什么意义?
据他说,我大一给出的回答是:即使硬件越来越快,但算法仍然在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空间,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节省的时间和空间做更多的事。
这个回答他当时觉得很有说服力。
我说,我完全忘了这件事儿了。但是现在看,大一的我肯定是还没读《算法导论》。
这本算法界的圣经,在全球已经卖出了超过 50 万册了;其在全球论文中的引用次数,也达到了 5 万余次之多。
《算法导论》在序章就仔细讨论过这件事情。印象里林林总总说了很多,大多数其实我也忘记了,但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:实际上,硬件的发展速度,是无法赶上算法的优化速度的。
也就是,如果你将一段 O(n^2) 的算法,放到 2020 年的机器上运行,相较于放在 2004 年的机器上运行,获得的效率提升,拼不过在 2004 年,我们把这段算法改成 O(nlogn) 的算法。
n 越大,越明显。
为什么我敢这么肯定?因为 2004 年,我已经开始在 OJ 上做题了。但凡是需要排序的问题,肯定要使用诸如归并排序或者快速排序这类 O(nlogn) 的算法。使用这类算法,对于 100 万级别的数据,绝对在 1 秒钟搞定。这是 2004 年。
我们试验一下,在当代的机器上,如果使用一个 O(n^2) 的算法,对于排序任务,100 万的数据规模,需要多少时间呢?
我自认我的计算机速度应该还是可以的。6 核 i9 处理器,主频 2.9GHz。内存 32 GB。
我使用 C++ 编写的选择排序进行实验。这是一个实现起来最简单的 O(n^2) 级别的排序算法。
对于 100 万的数据,在我的机器上,需要的时间为 775 秒的时间。
大家可以看到:在 2004 年,如果我们使用高效的算法,一秒就能处理完的事情,放在 2020 年的计算机上,使用低效的算法,依然还是需要 775 秒才能处理完。
我们如果假设摩尔定律不会失效的话。根据摩尔定律:每过 18 个月,芯片的性能会提高一倍。那么为了弥补这个 775 倍的差距,往少里说,也还需要 9 个时间周期(2^9 = 512),相当于 9 * 18 = 162 个月,也就是 13 年之久。
这还只是对于百万级别的数据。而对于 1000 万级别的数据,计算结果将更加夸张。
实际上,对于现在我的这台计算机,我不需要使用 1000 万级别的数据实验,就能大概估算出所需要的时间。答案是 77500 秒左右。也就是要比 775 秒再多 100 倍时间。
为什么?因为数据规模扩展了 10 倍,那么对于 O(n^2) 的算法来说,性能就需要多 100 倍。这就是 O(n^2) 的意思:性能和数据规模之间成平方的关系。
但是,对于我的这台计算机,使用 O(nlogn) 的排序算法,1000 万的数据规模,妥妥地在 1 秒钟之内完成。
77500 秒的时间不到一天,看起来似乎也可以忍受。但是这样的性能差距,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忍受的。
比如现如今,我们做很多机器学习任务,训练过程动辄就要几个小时,我还见过计算两周的情况。
就算我们的训练过程只需要 1 个小时就可以计算完毕。但倘若我们使用了低效的算法,性能差距达到了 77500 倍的话,就变成了需要 77500 个小时完成。
77500 个小时是什么概念?一年不过 365 * 24 = 8760 个小时。77500 个小时,就是 9 年之久。
1 个小时对比 9 年,这就是算法的威力。
尽管如此,在当今时代,硬件的发展依然是计算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。
尤其是近些年,在人工智能领域,硬件变得越来越重要。GPU,TPU,为人工智能专门设计的 ASIC,FPGA 层出不穷。甚至成为了企业,乃至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。
比如 Google 的 TPU——即 Tensor Processing Unit,中文翻译成张量处理器,简称 TPU——就是只租不卖的。
突然想起聊这个话题,是因为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论文,觉得很有意思。
这篇论文设计了一个计算引擎,叫 Sub-LInear Deep learning Engine,简称 SLIDE。论文的研究组使用这个引擎在 CPU 上做深度学习,无论是训练速度还是推断速度,都超过了在 GPU 上运行 TF 的结果。
根据论文的说法,测试的数据都是工业级的大规模数据。
下图的测试结果来源于这篇论文。对这篇论文感兴趣的同学,可以点击【阅读原文】了解更多。
当然,对于这个结论,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;对于测试的方式,也可以探究是否全面。
但我觉得这个方向本身还是很值得重视的。
即使在如今这个智能时代,大家似乎都在强调算法可以做多么“酷”的事情,但是算法本身,还是有一点它最基本,也是最朴实的作用:
性能优化。
当然了,就算我们将性能问题全部都托付给硬件,其实,设计这些专门的芯片,还是离不开算法。
大家加油!
推荐阅读
• C++是如何从代码到游戏的?• 告诉你一个学习编程的诀窍(建议收藏)• 自学编程的八大误区!克服它!• 新手如何有效的刷算法题(LeetCode)• 10款VS Code插件神器,第7款超级实用!• 在拼多多上班,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我tm心态崩了呀!• 写给小白,从零开始拥有一个酷炫上线的网站!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“五分钟学算法”,如果喜欢,麻烦点一下“在看”~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五分钟学算法):不要忽视算法最朴素的意义